花季少年得白内障可能由遗传因素、眼部外伤、长期紫外线暴露、代谢性疾病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部分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可能导致晶状体蛋白异常。这类患者通常在婴幼儿期即出现晶状体混浊,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病因。治疗上以手术置换人工晶体为主,术后需定期复查视力。
2、眼部外伤:
眼球钝挫伤或穿透伤可破坏晶状体囊膜,导致外伤性白内障。青少年运动时易发生球类撞击、锐器划伤等情况。此类白内障可能伴随虹膜粘连、青光眼等并发症,需通过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
3、紫外线暴露:
长期未佩戴防紫外线眼镜进行户外活动,紫外线B波段会诱发晶状体蛋白氧化变性。高原地区或夏季强光照环境下风险更高。预防需选择UV400防护镜片,已形成白内障者需评估混浊程度决定手术时机。
4、代谢性疾病:
青少年糖尿病、半乳糖血症等代谢异常会改变晶状体内渗透压,导致糖性白内障。这类患者通常伴有血糖控制不佳、多饮多尿等症状,需先控制原发病,血糖稳定3个月后方可考虑白内障手术。
5、药物副作用: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或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可能干扰晶状体代谢。药物性白内障进展较慢,早期停药可能逆转混浊,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后手术治疗。
青少年白内障患者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揉眼,每日保证深绿色蔬菜和蓝莓等抗氧化食物摄入,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减少屏幕使用时间。建议每半年进行裂隙灯检查和视力监测,合并代谢性疾病者需同步控制血糖等指标。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视物模糊、畏光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