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检查通常包括视诊触诊、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基因检测五个方面。
1、视诊触诊:
医生通过观察乳房外观变化和手法触摸进行初步评估,检查内容包括双侧乳房对称性、皮肤改变、乳头溢液、肿块位置大小及活动度等。视诊需在光线充足环境下观察乳房轮廓是否对称,触诊采用指腹平压方式系统检查乳房四个象限及腋窝淋巴结。该检查无创便捷,能发现约80%的乳腺异常。
2、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适用于致密型乳腺和年轻女性,可区分囊实性肿块;钼靶X线摄影对钙化灶敏感,推荐40岁以上女性定期筛查;磁共振成像用于高危人群和术前评估,对多灶性病变检出率高达95%。三种影像学手段互补,临床常联合应用。
3、病理学检查: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操作简便但准确率约85%;空心针穿刺活检能获取组织条,病理诊断准确率超90%;手术切除活检适用于影像学高度可疑病例。病理检查是乳腺癌确诊金标准,可明确肿瘤分子分型。
4、肿瘤标志物:
CA15-3和CEA常用于乳腺癌疗效监测,但早期阳性率不足20%;HER-2检测指导靶向治疗选择;ER/PR检测决定内分泌治疗敏感性。肿瘤标志物需结合临床表现解读,单一指标升高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5、基因检测: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适用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突变携带者终生乳腺癌风险达70%。多基因panel检测可评估遗传性乳腺癌综合征风险,为预防性手术和筛查方案提供依据。
建议育龄女性每月月经结束后自查乳房,40岁起每年进行专业乳腺检查。日常保持规律作息,控制动物脂肪摄入,适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豆制品。选择合体支撑型内衣,避免长时间压迫乳房。哺乳期注意排空乳汁,非哺乳期出现乳头溢液需及时就诊。适度进行扩胸运动和游泳锻炼,保持BMI在18.5-23.9之间,避免肥胖增加雌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