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建议做全身骨扫描通常用于排查骨转移瘤、骨质疏松、骨髓炎、骨肿瘤等骨骼系统疾病,主要评估骨骼代谢异常、肿瘤转移风险及不明原因骨痛。
1、排查骨转移:
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易发生骨转移,全身骨扫描能早期发现骨骼代谢异常灶。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影剂会在骨代谢活跃区域浓聚,灵敏度高于X线检查。对于已确诊癌症患者,该检查是分期和随访的重要手段。
2、鉴别骨肿瘤:
原发性骨肿瘤如骨肉瘤、软骨肉瘤等可通过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定位,结合CT或MRI进一步明确性质。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肿瘤也会导致骨骼多发性溶骨性改变,骨扫描能评估全身骨骼受累范围。
3、评估代谢疾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性骨营养不良等代谢性疾病会引起全身骨骼代谢紊乱,表现为异常放射性分布。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骨扫描可识别新鲜骨折灶。
4、诊断感染病灶:
骨髓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等炎症反应会导致局部血流量增加和成骨细胞活跃,在骨扫描中呈现热区。该检查对早期骨髓炎诊断敏感性达90%以上,优于普通影像学检查。
5、追踪治疗效果:
针对骨转移瘤的放疗、靶向治疗等疗效评估需通过对比治疗前后骨骼病灶代谢活性变化。骨扫描能动态观察全身骨骼反应,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检查前需饮水促进显影剂排泄,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接触孕妇及儿童。日常需注意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适度进行负重运动维持骨密度。若发现不明原因骨痛持续加重或伴有体重下降,应及时复查骨扫描。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存在内分泌疾病者应定期评估骨代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