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骨鱼是鲿科黄颡鱼属鱼类的俗称,学名黄颡鱼,亦称黄辣丁、黄角丁、昂刺鱼等,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喜栖息在缓流且多腐殖质和水草的浅水区,白天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活动频繁,下面一起来看一看黄骨鱼是什么鱼吧!
一、鱼种论述
黄骨鱼是黄颡鱼的俗称。黄骨鱼是鲿科黄颡鱼属鱼类的俗称,学名黄颡鱼,亦称黄辣丁、黄角丁、昂刺鱼等,我国珠江、闽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黑龙江等水系普遍都有分布,常见种类有黄颡鱼、岔尾黄颡鱼、长须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等。
二、形态特征
黄骨鱼体延长,稍粗壮,后部侧扁,头略大、纵扁,口大,眼中等,颌须1对、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背鳍小、具骨质硬刺,脂鳍短,臀鳍长,胸鳍侧下位,腹鳍短,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背部呈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黄色纵带,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
三、生活习性
1、底栖性:黄骨鱼是底栖性鱼类,白天常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才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在深水区避寒,但季候变化、水温冷暖、气压高低、饵物环境等都会改变黄骨鱼的栖息环境。
2、杂食性:黄骨鱼是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其中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昆虫及幼虫、小鱼、小虾、螺蚌等为食,亦吞食植物碎屑、枝叶、果实等。
3、变温性:黄骨鱼是变温性鱼类,生存水温范围1~38℃,最适温度22~28℃,水温11℃开始摄食,水温低于22℃时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水温高于28℃时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四、常见种类
1、黄颡鱼:黄颡鱼是鲿科黄颡鱼属指名物种,俗称黄辣丁、黄角丁、昂刺鱼等,全国各大水系普遍都有分布,特征是体粗壮、背鳍前距大于体长的1/3、上颌须末端伸达胸鳍基部。
2、岔尾黄颡鱼:岔尾黄颡鱼是常见的黄颡鱼,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尤以长江中下游湖泊中最多,个体不大,产量不多,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特征是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
3、长须黄颡鱼:长须黄颡鱼是我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及附属湖泊中,其中尤以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中最多,特征是背鳍前距小于体长的1/3、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中部。
4、瓦氏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是常见的黄颡鱼,喜栖息在缓流江段及通江湖泊中,比黄颡鱼大,最大可达1千克以上,特征是体型大、头顶被薄皮、须长、上颌须末端超越胸鳍起点。
5、光泽黄颡鱼:光泽黄颡鱼是常见的黄颡鱼,主要分布在长江及附属湖泊中,个体通常不大,常见个体约80~140毫米,特征是头顶大部裸露、须短、上颌须末端不伸达胸鳍起点。
黄骨鱼是鲿科黄颡鱼属鱼类的俗称,学名黄颡鱼,亦称黄辣丁、昂刺鱼、黄角丁等,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尤以长江、珠江、闽江、淮河等水系最常见,喜栖息在静水或缓流水的浅滩处,下面一起来看一看黄骨鱼吃什么食物吧!
一、鱼种论述
黄骨鱼是鲿科黄颡鱼属鱼类的俗称,学名黄颡鱼,亦称黄辣丁、黄角丁、昂刺鱼等,我国珠江、闽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黑龙江等水系普遍都有分布,常见种类有黄颡鱼、岔尾黄颡鱼、长须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等。
二、栖息环境
黄骨鱼是底栖性鱼类,白天常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才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在深水区避寒,但季候变化、水温冷暖、气压高低、饵物环境等都会改变黄骨鱼的栖息水域,最适生长水温22~28℃,水温高于11℃时开始摄食,水温高于28℃食欲随水温升高而降低。
三、摄食习性
黄骨鱼是杂食性鱼类,其中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及成鱼主要以水生昆虫、小型鱼类、虾类、底栖软体动物等为食,亦喜食高等植物碎屑、鱼卵、落水的陆生昆虫等,人工养殖可投喂小杂鱼、螺蚌肉、禽畜内脏及下脚料、配合颗粒饲料等。
四、常用饵料
1、蚯蚓:钓黄骨鱼可用蚯蚓,事实上蚯蚓也是名副其实的“万能钓饵”,其中尤以大红蚯蚓的效果最好,原因是红蚯蚓比黑蚯蚓更具有吸引力,最适合钓黄骨鱼等凶猛的捕食性鱼类。
2、鸡肝:钓黄骨鱼可用鸡肝,鸡肝有一种特殊的腥味,这种腥味在水中扩散速度极快且对黄骨鱼有超强的诱惑力,作钓时将鸡肝切成小立方体块状挂钩,不成形的鸡肝也可挂钩作钓。
3、红虫:钓黄骨鱼可用红虫,红虫是钓鱼人常用的活饵之一,尤其是冬季等气温低的时节用红虫钓黄骨鱼效果特别好,用红虫钓黄骨鱼最大的优点是鲜活性好、附钩性强且特别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