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咽鼓管吹张及生活护理等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过敏反应、气压损伤及腺样体肥大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针对感染因素可选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或克拉霉素。过敏性因素需配合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鼻用糖皮质激素可缓解鼻腔黏膜水肿。黏液溶解剂如桉柠蒎有助于稀释中耳积液。所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鼓膜穿刺:
适用于积液黏稠或持续3个月未愈者。医生在无菌操作下用穿刺针抽出中耳积液,可迅速改善听力下降症状。该操作可能伴随短暂疼痛感,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预防继发感染。
3、鼓膜置管术:
针对反复发作或积液长期存在的患者,通过手术植入通气管维持中耳压力平衡。通气管通常留置6-12个月,期间需避免游泳或耳道进水。多数患者置管后听力可立即恢复,部分儿童可能需配合腺样体切除术。
4、咽鼓管吹张:
采用波氏球或导管进行咽鼓管通气,适用于气压损伤或功能性阻塞患者。通过强制通气可打开闭塞的咽鼓管,促进积液排出。操作时可能出现短暂眩晕,需由专业人员执行,每周2-3次为宜。
保持鼻腔通畅是重要护理措施,可通过生理盐水冲洗清洁鼻咽部。避免用力擤鼻及乘坐飞机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饮食宜清淡,减少奶制品摄入以防黏液分泌增多。儿童患者需排查腺样体肥大问题,睡眠时抬高床头有助于减轻咽鼓管压力。若出现耳痛加剧或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复诊,长期听力下降者应进行听力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