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是由胆道系统阻塞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引起的疾病,多数情况下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生存期与病因及治疗时机密切相关。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病因、梗阻程度及是否及时干预,良性病因如胆管结石经治疗后预后较好,恶性病因如胆管癌则需综合评估。
胆道结石、胆管炎等良性病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通过内镜取石、胆管支架置入或外科手术解除梗阻后,黄疸症状通常可在1-2周内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患者长期生存率与常人无异。此类患者需定期复查胆道系统,预防结石复发或胆管狭窄。若合并感染,需配合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控制炎症。恶性病因如胰头癌、胆管癌导致的梗阻性黄疸,治疗重点在于解除梗阻和肿瘤综合管理。通过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胆肠吻合术或化疗等手段,可延长生存期至数月甚至数年,但晚期患者预后较差。部分患者可选用吉西他滨注射液、顺铂注射液等药物进行姑息治疗。无论病因如何,早期诊断和解除梗阻是关键。未及时治疗的完全性梗阻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建议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陶土样便等症状时立即就医,完善腹部超声、MRCP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后需低脂饮食,避免酒精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和胆道影像学变化,恶性疾病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后续放化疗或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