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有哪些
客家土楼,又称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南部的永定、南靖、华安等地,是客家人世代攻坚繁衍的居住地。 土楼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建筑精巧,规模宏伟,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 有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吊脚楼等30多种土楼23000多座,形成了永定楚溪土楼群、南京沭阳乡田螺坑土楼群等一批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土楼群。
楼不仅引起了建筑界的关注,也引起了历史、地理、人类学、民俗学等中外学者专家的浓厚兴趣。 2001年,由福建永定、南京、华安的土楼组成的“福建土楼”正式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并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考察、评估和验收。
更大的圆形建筑是永定县大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
整栋楼直径73米,三圈四层,400间,60户。 最小的圆楼是永定县的乳生楼,12层12间,6户人家。 最古老的圆形建筑是华安县沙建乡的齐天楼,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云霄县神土乡东平村有一座“八卦堡”。整个村落由五个圆环组成,中心是一个完整的圆形建筑,四个外圈按八卦阵间歇排列,环绕四周。 裕昌楼,位于南靖县沭阳县板村,有“错开楼”之称,建于成化R年(1487年)。几乎所有看得见的梁、柱、梓都是歪的,据说更大倾角15度!
1900多年前,中原之乱后举家南迁的客家人,几经周折来到闽西南山区。为了避免外界的冲击,他们不得不靠山来经营,群居。 用当地的生土、碎石、木屑建造单体房屋,然后连成大房子,再建造厚实封闭的土楼。 楼里有水井和粮仓。遇有战事和土匪,一旦关了城门,就自生自灭了。如果被围困,食物和水将持续几个月。 加上冬暖夏凉、抗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为客家人世代攻坚、繁衍生息的居所。
福建土楼的介绍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
福建土楼,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因其大多数为客家人所建,又称“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结构:福建土楼结构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福建土楼简介?
福建土楼,分布于福建和广东两省 [1] ,主要有龙岩市境内的永定土楼,漳州市境内的南靖土楼、华安土楼 [2-3] 、平和土楼 [4] 、诏安土楼、云霄土楼、漳浦土楼以及泉州土楼等。 [3] [5-6]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 [6]
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8] 。此次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由福建省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 [8] 。即永定区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这些土楼或方或圆,以圆为主,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 [6] 截至2008年,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