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脓肿可能由盆腔炎性疾病、术后感染、邻近器官感染扩散、免疫力低下及医源性操作等因素引起。
1、盆腔炎性疾病:
细菌性阴道炎、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未及时控制,炎症向深部蔓延可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脓液积聚于盆腔最低处形成局限性脓肿。需通过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严重者需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
2、术后感染:
妇科手术如子宫切除术、人工流产术后,创面被肠道菌群或阴道厌氧菌感染,可能伴随发热、下腹坠痛及异常分泌物。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头孢类联合甲硝唑治疗,脓肿直径超过5厘米需手术清除。
3、邻近感染扩散:
阑尾穿孔、憩室炎等肠道感染穿透腹膜,或膀胱炎经淋巴途径扩散,脓性渗出物刺激盆腔腹膜形成包裹性脓肿。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进展为全腹压痛,需联合普外科进行感染源控制。
4、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HIV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防御功能下降易继发结核分枝杆菌、放线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脓肿进展缓慢但易形成多房性结构。需延长抗结核疗程至9-12个月,必要时行病灶清除术。
5、医源性因素:
宫腔内节育器放置、输卵管通液等操作消毒不严格,可能将病原体直接带入盆腔。临床表现为操作后持续下腹隐痛伴不规则出血,需及时取出异物并做细菌培养指导用药。
预防盆腔脓肿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逆行感染,性生活前后清洁可降低病原体传播风险。急性期卧床休息时建议半卧位利于脓液局限,饮食选择高蛋白流质食物补充炎症消耗。恢复期可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应避免骑自行车等压迫盆腔的运动。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慢性盆腔炎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