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会阴区胀痛、排尿异常及性功能障碍。该病可分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两种类型,通常与感染、免疫异常、盆底肌肉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1、病因机制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由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逆行感染引起,前列腺液培养可检出致病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可能与长期久坐、辛辣饮食刺激导致前列腺充血有关,部分患者存在精神心理因素影响。盆底肌肉痉挛、尿液返流等局部解剖异常也是重要诱因。
2、典型症状
患者常出现会阴部或耻骨上区持续性钝痛,排尿时有灼热感、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部分伴随终末血尿。晨起或排便时尿道口可见白色分泌物。病情迁延者可出现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3、诊断方法
需进行前列腺按摩液显微镜检查,白细胞计数超过10个/HP提示炎症。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类型。经直肠前列腺超声能观察腺体结构变化,必要时需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排除膀胱颈梗阻。NIH-CPSI评分量表有助于评估症状严重程度。
4、药物治疗
细菌性前列腺炎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疗程需持续4-6周。非细菌性类型可选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改善排尿症状,配合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疼痛。植物制剂如普适泰片也有一定疗效。
5、综合管理
建议每日温水坐浴15-20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骑车或久坐。饮食需限制酒精、辛辣食物摄入,保持规律性生活有助于前列腺液引流。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善伴随的心理障碍,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对肌肉功能紊乱者效果显著。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适量食用西红柿、南瓜子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每周进行3-5次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憋尿和过度劳累。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血精、发热时需及时复查,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可能。建立规律作息习惯对控制病情复发尤为重要。

